为什么先秦时候的婚礼没有闹洞房?
我们现在举行婚礼以热闹为主,讲排场。无论是场景布置还是规模人数无不极尽奢华之能事。按理来说,婚礼是人生中一件大事,大操大办也无可厚非。我们自古以来也是对婚礼非常重视,比如一介平民在结婚之日也可以穿上平日穿着属于僭越,但婚礼时穿着属于排面的官服,且不会被追究悖逆之罪。新郎也被美名曰“新郎官”,大体是因为,朝廷重视这种人生礼仪,民间也图个喜庆。但自古以来礼中又明确规定,备礼要“称家有无”,有几分积蓄就做几分的事情。超过太多平添负担。礼是一套秩序,既安顿人,同时又制约人。
按我们现在的普遍观感,婚礼一定是热热闹闹,从亲迎一直热闹到洞房之后。在这中途大家通过热闹不但制造了喜庆的氛围,而且帮助参礼者增进了认识,似乎是毋庸置疑的。但出人意料的,中国式的传统昏礼却并非一直都有热闹的氛围,相反,在昏礼的源头处(周秦时期)却是以庄重为主的。(之所以在后面进入论述时开始用“昏”而非“婚”,并非错字,而是因为在最初昏礼确实是举行于黄昏之时。)
对于这一时间的选取,古来的解释是黄昏是一天之中阳往阴来的时候,正代表着新郎要去迎接新娘来到自己家,所以要选在黄昏这个阴阳相交之时。最初的昏礼非但没有热闹可言,甚至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,“无聊”到了极点。因为那时结婚非但没有音乐,而且不摆酒席。众亲朋们需要看着两个新人吃饭、饮酒。见证他们由陌生到熟悉,最终成为一家人的过程。
我们如果对礼乐这一套系统多一点了解,就会知道礼的制作是兼顾着人情的。那最初的昏礼又兼顾着怎样的人情呢?原来昏礼在最初,它代表着两个家庭的结合,一个家族的兴起,其中伴随的是代际间的更替。两位新人从这一天起,要承担起家庭与家族的责任,男子要从年迈的父亲手中接管外事,而女子要从婆婆手中接管内事。于父母而言,虽然见证了家族的延续,但也意味着父母从此不断老去。而作为一家之新人的女子对另一个家族而言,却意味着离开,这里面也包含着亲情的不舍。所以在嫁女儿的家中,好些天不熄灭烛火,它表示父母对于女儿骤然离家的思念与不忍。从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古来的那份温情与敬爱,后世则逐渐失落了这部分内容。而且,那时把昏礼作为一种自然的更替,觉得并没有太多可道贺的,因为对于两个新人而言,这更多的代表一种责任,是不需要专门道贺的。